review: 最后晚餐

这周忙的,拖到今天才写,再不写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天桥的普通话版,看完之后朋友一个评价我觉得太合适了,「水土不服」,没错就是这个词。

看到前四十分钟我都觉得这个剧很不错,不错的点在于文本足够流畅自然,流水一般的四十分钟。但后面我逐渐感到烦躁了,因为被一种强烈得让人难以喘息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反扑。在极南地方那种封建偏执的传统价值观保留得如此完好,这样的家庭结构我实在是看得太够也太恶心了。

谈到死亡时仅仅有一点点轻飘飘的豁然,马上就被那种所谓亲情的枷锁桎梏住了。母亲跪下求求儿子活着的那段剧情让我内心塞满说不出的无奈,中国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停止传播这种「为别人而活」的价值观。女性的卑微、子辈的卑微、家的卑微,我讨厌。男权父权中心造就的社会悲剧,我讨厌。

但又是正立于此上才得以成就的一个故事。在我最终已经厌倦了母子的纠葛时,那个一直出现在话题里的父亲突然哼着小曲走上台来。全剧的大高潮,令人动容的惊艳。极其完整的一个结构。

只可惜结尾仍然重量不够。当然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意犹未尽的味道,但也没什么深层滋味好品了,不如说结尾虽无重量但至少不是败笔。

整体来说,笔触还算细腻,但落得过实了。两个角色,抽丝剥茧地把一个故事讲得很好,但没有带来任何思想或意识上面的东西。死亡本身的重量没有落在舞台上,舞台上只有浓稠得化不开的现实的负担。没有讨论、没有研究,简单地说,没有意义。

因此也没有获得什么心灵的触动。

舞台布景一上来让我想到的是《还愿》哈哈哈,自带沉痛加成。不过是一个香港故事,几乎是从旺角哪个角落搬出来的房间。据朋友说站在布景里能闻到那种老房子的气味,我想光是这种压迫就让人沉重得想要去死了吧。

吃饭这件事作为中国人骨子里一件重要的事尤其是与人际交往关系相当密切的事,成为整部剧作的载体,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虽然看得不太清楚但好像吃饭的部分也不是无实物表演,我觉得也挺好。如果提及死亡,饮食的部分还是有实物比较好,否则觉得内脏会被无边无际的空虚给吞噬掉。

演员两位错词不少,而且母不像母子不像子,台词当然因为是普通话版的缘故而缺失了很多精妙之处,我全程试图脑补粤语。总之是让一个本就稍嫌缺乏亮点的剧变得更平庸了。水土不服水土不服。

如果还有粤语版来我应该要再看一次,舞台接受真是个微妙的事情,毕竟这是一出地域特色很浓的剧,所以语言差异应该能导致非常剧烈的观感变动。难啊。

最终看完我还会有一点想到《晚安,妈妈》,但就是格局和后者差得太远了,同是讲亲子与自杀,折射出了完全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当然我个人也没有很喜欢晚安妈妈,这种模式的纠葛会让我觉得异常疲惫。人该死的时候还是要哼着歌儿笑着去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