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误会

超剧场,杨婷导演的版本。中间那些实验不足、即视有余的处理让我稍稍有些疲倦,但看完之后觉得也还可以,至少不是让人看得昏昏欲睡或晕头转向的加缪。

以及,陶雨彤女士,我想在剧场多见到你!!


又是一个我没看文本、在现场被临时补习了剧情的剧(我相信这会是日后的常态,为什么毫无悔过之意),首先是抱怨,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看的那场有大范围赠票还是因为超剧场的管理极其松散,又或者是两者兼皆有之,总之就是观剧体验很差,非常差。首先是光临了大量的儿童,而这是一出黑漆漆的加缪;其次是观众迟到、拍照的情况过于普遍——我不管这是不是一次家庭聚会,但我觉得即便是超剧场的普通观众至少也应该拥有一点观众的权利吧?

整部剧让我燃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光影好出色,从头到尾都运用得非常出色而且很有风格。这个舞台给人的感觉,不是戏剧感或电影感,而是非常摄影感,我觉得这是很有美觉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这个舞台的气质,就好比那些会专门拍摄黑白照片的摄影师的作品一样,不仅仅是舍弃了色彩的繁杂,更是因为对无彩色世界的美能够信手拈来。总之,视觉上的冲击力非常好。虽说从地里长出的那棵白色假树有点突兀而不知所云,但……我确实是被这部的用光掩盖了大多的困惑。

所有的演员中,我也就那么说出来了,我非常喜欢陶雨彤的表演,也是因为她很风格化。她所饰演的Martha,第一眼会给人一种怪异感,她的扮相和演绎都有一点像是能面,和其他的演员多多少少产生了割裂,但一路看下去就发现,这是她对这个角色十分深入的个人解读。她的Martha是整个舞台上最鲜明的角色,那种不属于年轻女孩的冷酷下是专属于年轻女孩的梦和追逐,她让Martha这个角色立体无比,而且具有一种极富她个人魅力的光彩。

她和母亲这两个角色是成对相伴出现的,自然杨雪老师的演绎很成熟考究,但当Martha和母亲立在同一处时,谁是花谁是器,就非常明显得体现出来。(虽然我个人觉得杨雪老师没有真的去做「器」,但是,不得不说,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搭得还不错)

但这部戏也有一个怪异的问题,就是上面也提到了的割裂。不仅是陶雨彤,其他所有的演员之间都各自有着割离感,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演绎方式,虽然戏文上搭在了一起,但最终的表现没有成为一个统一调和的交响曲。

此处还要不得不提李Luka,这位音乐人,他的演出瞬间地让我回到了蜂巢剧场(同时也鲜明地回想起导演的出身),而我一直以来对孟京辉最大的消化不良就是那些嗑高了的破碎摇滚(算是摇滚吗?我不知道他那种音乐到底是什么风格),总之就是让我在观剧过程中感到了一些无力,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他自己的审美还是导演的审美。

大量的短片运用让这部剧显得很实验性质,可说是实验性质吧这些短片又实在是拍得太实。自然,观感上十分地具备那种实验戏剧的毛骨悚然,但过于脚踏实地的内容又让人不禁困惑这样的东西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概有些为实验而实验的意思。

总之是看的时候有些兴味廖然,现在写写便发现越反刍越有些问题,但至少还算是瑕不掩瑜(或参半),至少你可以看一看很漂亮的加缪了……而我又发现每当我看了太多孟京辉味的东西的时候,我就很怀念上海的舞台。(北京的艺术家,总有一些让我不适的气质,虽然我也总结不出究竟是什么……或许就是北京人那种莫名其妙的高傲吧,我身上自然也有,例行的自我反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