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The Godfather & The Godfather: Part II

因为我真的阅片量太低,而太多电影是我100万年以前就该看的,为了改善我的半调子状态我要将电影也列入我的强制复盘范围,然后用写review倒逼自己看片(……?

最后一次强迫自己写评已经是五年前的事情了,手账是个好东西,人不可以懒

The Godfather / 教父(1972) IMDb 9.2 / 豆瓣 9.3

评分:8 分,总分为 10 分。

8/10

The Godfather: Part II / 教父2 (1974) IMDb 9.0 / 豆瓣 9.2

评分:8 分,总分为 10 分。

8/10

首先来解释一下我的评分观:作为一个极度缺乏电影天赋的贫乏观众,我很难断言一部电影是否「优秀」,但我能够清楚地知道我是否会再次选择观看它。不管是从功利的角度,还是从纯私心的角度。

我觉得《教父》应该是一部全人类(夸张修辞)都多少了解的电影,当提到《教父》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衣冠楚楚、若有所思、欲盖弥彰、暗影浮动。

「我了解,你在美国发了财……」

看超过150分钟的电影时特别需要放空身心,扫除一切迫在眉睫的事项,把那些不够耐心的观影伙伴扫地出门,然后找一个最舒服的姿态,在最精神饱满的下午,去看……《教父》、《美国往事》、《七武士》。

……不知道是不是我身体确实变差了,但这几年来我在电影院、剧院、屏幕前、书桌前睡着的概率真的日愈升高,而且生气的是每次我睡着都因为我真的困,但是片子或剧是真的好,我是真的想看。

总之终于看完《教父》我就觉得N年前坐在电脑前看它看睡着了的自己好不争气。

平心而论它确实是一部好慢热的电影,首先故事内容过于饱满,需要叙事节奏非常扎实才能尽可能地复现所有信息;其次人物很多还涉及到大量意大利名,脸盲患者很容易陷入云山雾罩之中。婚宴这个最重要的场景被放在片头,当然非常精妙,但也提高了从零开始接受的难度。因为重要事件很多,影片看起来不太像一个传统三幕式,接连堆叠的小高潮容易触发观影的疲惫感(当然综合看来仍然是一个很考究的三幕式)。

——只有看过前九十分钟,完全厘清人物关系之后,感情移入才真正开始。

(当然我在这里就不会再细说人物和人物关系了,这个随便一搜全网就是一大堆)

无论是衣香鬓影的纽约还是美丽淳朴的西西里,时代风物情调都非常深刻也很立体地揉进了镜头里去。Corleone家族的每个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性格,所有的动机都顺理成章、所有的发展都自圆其说,总之越看下去,就越觉得影片精妙无比。

Michael初次暗杀前的火车飞驰、特定剧情中的阴阳脸光影、伴随牺牲与流血所出现的橙子、受洗一幕的交叉蒙太奇,无一不把视听语言的内涵运用得淋漓尽致。不如说,所谓黑帮纷争、家族血偿、年轻教父的诞生,这整个故事确实扣人心弦,但镜头画面的视觉美、台词中精微的信息控制、演员举手投足间切实塑造的角色转变,才吸引我越来越深地陷入。

所以在最后Michael的谎言前,只能高呼一句——妙啊!一个经典角色就如此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当然对于某种《教父》是男人圣经的言论,我只能表示呵呵。抛去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强烈的性别意味不言,男人看《教父》,无非就是十四岁女孩看玛丽苏。

在《教父2》我还是要很不争气地说一句,罗伯特德尼罗太帅了。

太帅了。

消瘦、苍白、乌黑的头发、沉默寡言、神情漫不经心。

不得不说虽然是阿尔帕西诺在先,但是看到2才觉得,啊,果然儿子随爹,长成这个卦的Corleone,才能当教父(?

《教父2》的平行蒙太奇更加轻易地使人陷入眩晕,但看到最后反而好解,故事的脉络清晰可见,不过就是主旨的把控还是让我在影片末尾发出了一声「嗯?」

《教父》已经清晰地昭示Michael的结局大概逃不过孑身一人或众叛亲离(当然我也还没看到3不知道会是怎么样),《2》就是一个合理的后续,而且终于把Kay在前部的莫名其妙操作给转化得合理了一些,说实话《1》对Kay的塑造几乎要让我无能狂怒(?)

相对于《1》,《2》让我的注意力更集中于单个剧情或场景的塑造,比如Roth生日会的分蛋糕,比如听证会Michael的蒙娜丽莎微笑,比如Vito的初次杀人,比如Michael给Fredo那个充满恨意的吻,比如Tom和Frank讨论罗马帝国——每一个都太劲了,每一个都让人品得啧啧有味。《2》整体像一个剧情列车,或许更难从中读出《1》那种扣人心弦的因果论和宿命感,但对于已经深刻了解所有角色的观众而言,是蛮有趣的200分钟。

看了一下IMDb很多人对《2》有溢美之辞,我个人的见解是它确实非常有趣,也将Vito和Michael两代教父更立体、更富魅力地塑造出来,但是它是建立在《1》所塑造出的人物和剧情之上的,我个人并不认为它比《1》更优秀。

最后作为角色论者当然还是要嗑嗑角色。

我认为Michael塑造得太成功,因为阿尔帕西诺真的太棒了,他将剧本赋予他的每一个剧情都呈现得极度完美。

从腼腆安静的年轻退伍军人,到流亡西西里的睿智青年,到冷绝无情君临天下的新教父……每一个阶段都具有这么鲜明的特色和魅力。而更令人感慨的就是,在这所有的阶段之间,他还表现出一些一脉相承的气质,比如沉默寡言、比如不动声色,这些气质贯穿始终,让你信服:Michael之所以成为教父,就是天生注定。

而Vito则是一个非常……可以说完美的角色,磕嗑颜,嗑嗑气质风度……再跟儿子交叉对比,就愈发觉得,Michael的不完美中真是蕴含着无尽的魅力。

试问谁会不为Michael的蒙娜丽莎微笑和猛虎暴怒的反差产生强烈的心灵波动。

Michael就是不动声色的时候太多了,所以但凡展示情绪便极度狂暴,而这种爆发就特别具有令人着魔的吸引力。说真,他对Fredo的那个吻,让我一秒梦回蜷川版《裘力斯·凯撒》那个凯歇斯对凯斯卡的吻。真的,我就在那一瞬间爱上吉田钢太郎。拥有强烈魅力的男演员在狂暴的状态下亲吻另一个男演员的时候,会让我一时失智。我觉得将憎恶与野心用亲吻表露,实在是一种天才般的表达……

(所以为什么不让凯歇斯吻布鲁妥斯。

虽说自始至终我更喜欢的角色是Tom……军师,律师,谦逊自持的态度,当然还有微妙的游离于家族的出身但却对家族抱有的绝对忠诚……

可惜的就是虽然他出场还蛮多,笔墨却不重,而且作为短暂地嗑到Tom/Michael的人,被Michael的冷酷深深扎心(………………

对不起,我是真的爱嗑非亲生的骨科。(???

此外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Michael这个名字就非常美式,再加上他的士官出身和美式妻子,自然又是一个大写对经典美国梦。我本来以为他服役是Vito有意为之——毕竟片中无数次强调Vito的「本不愿你如此」,「对你另有安排」,却没想到《2》的最后揭露处Michael的服役纯属自愿……

结果就还是,Michael在美国梦前的悲剧,还是他自己的一个悲剧。

因为前段时间刚重看完盖茨比,所以也想了很久当年那些文学创作中的美国梦,总觉得模模糊糊地看到了什么更深刻的东西,却没办法很好地用语言表述出来……

之前在日亚上看到过一本书,日文原名记得不是很精确,但翻译成中文大概是《看唐老鸭的美国梦》(ドナルド・ダックから見えるアメリカンドリーム),当时觉得好搞笑也好牵强,但是后来看完当罗萨的史高治故事之后,我就恍然大悟,鸭家真的是一个非常具现的美国梦,这也是鸭们比鼠们更具角色魅力的一大原因。

当然当罗萨几乎是完全遵照卡尔巴克斯的原作进行史高治的故事创作的,所以说到底这不是当罗萨的意图,而是卡尔巴克斯的意图——没错,时间是二十世纪前半叶。

史高治是苏格兰人(鸭?),他为了赚钱补贴家用而在少年时期就背井离乡,踏上自己的征途。他当过水手、牛仔、淘金者,最后在育空收获真正的第一桶金,并将美国的一个穷乡僻壤的小镇——鸭堡——塑造成繁华的新都市。他的妹妹(自然也是苏格兰人)和鸭堡的一个农夫(自然是美国人)结婚生下了唐纳德,所以唐纳德的出身当然就很……嗯,很「美国」。

如果说黛西是盖茨比的美国梦、凯是麦可的美国梦,那么阿金就是史高治的美国梦啊(笑),都是美丽的金发红衣女郎……

(当然阿金应该不是美国人吧,她更有可能是个加拿大人?当然史高治与她擦肩而过的过程和其他两位失去爱人的过程微妙不同,阿金虽然也是他求而不得的,但至少没有背弃他……

对不起提到史高治和阿金我又很意难平了,他们真的是相爱的,但是注定无法在一起,好了请所有喜爱迪士尼的朋友去了解一下史高治的故事,我不可以一个人吐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