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子很喜欢赖导,可巧这场卖的不好蹭到张票,我也终于有机会看看赖导的戏。
……当然又是临到复盘查资料,首先要说看完之后的感觉平平淡淡普普通通,而且也没有抓到他的表现风格特色,这意味着——需要赶紧补票。
相声系列统称一个「相声剧」,我咂摸半天,不知道能不能算一个独特剧种,是不是应该算有自己的观剧礼仪。比如说, 该不该叫好。比如说,要不要捧场。其实蛮有些讨巧的意思,相声的表现形式加上戏剧的艺术价值,很难不喜闻乐见。相声这个东西,本身太接地气,经常涉及一些刻板印象输出,再加上一些低级情感驱动,并非不好笑但多数时候笑不出,甚至感到冒犯。
仔细拿捏过的相声,说它不是相声而是「相声剧」,好像也比较合适。要我说,春晚上的相声应当统一重新分类成「相声剧」。好了门类问题其实没什么可谈的暂且放放。
《千禧夜》分上下两场,统共150分钟不到,刨去中场15分钟,给人的感觉倒也不那么长。上半场用清末的壳,讲1899年,下半场发生在上海,讲1999年。上半部分,或许是角色关系毕竟带有浓厚年代感,觉得怎么也能自己脑补出一定深度,虽说借古讽今已经俗了,但还有点意思。正倒序交织讲故事那段挺精彩,但最后落点稍微浅了点。下半部分,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地方,或许是想表达点什么但我觉得没立起来,而且让它更嫌寡淡的是说话太白。下半场略短,没什么惊艳,也品出什么滋味就散了,总的而言,我还比较中意上半场。
但这个本子整体还有一点。我喜欢在戏剧中看到讽刺,但不大喜欢过于直白的演绎般的反讽。我蛮喜欢阴阳怪气、冷不丁来一句、可扎人也可有滋味的呛声。在我看来《千禧夜》稍微有些平白,是一种所有人都能马上可以理解的讽刺,是很有趣,但也相应地缺乏了重量。
最终我稍微有些困惑的就是,为什么看完这个剧我没抓到赖声川的个人风格呢,感觉这是一部不错的剧,任谁看也会觉得有些趣味,但——他自己想表达的却是些什么东西?完全看不出来。
因为我总信奉艺术表达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所以不得不……没错就是困惑。
需要赶紧补票。(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