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男导演的话剧版。
对自己产生了一点质疑。为什么我现在对这样的题材有这么深重的戾气?
回来自说自话了很久。这样的题材究竟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还是说,是我欠缺了很多现实的意义?当愚昧和腐朽被原样呈现的时候,这种刻骨的作呕实在是令人不适。是我开始让目光逃离真实了吗?
开演前在旁边的模范书局转了转,看到摆出了王蒙的原作。还想着,如果看过之后喜欢,就买一本。结果看完之后出来,再经过模范书局的时候,只觉得心情难以言表。不是复杂的那种难以言表,而是空洞。
舞美我很喜欢。无论是旋转的大舞台、意味深长的大门框、还是很北平的衣着,至少让人能品咂出一点对舞台的尊重。
就如同那不停旋转的大舞台一样,整体的编剧也流畅地运转着,让我觉得很不错。将一部长篇小说编上舞台,是很不容易,拿捏不准就形神俱散,但至少这一部的编剧让我这个对原著一无所知的人沉浸在了观剧的流畅感中。精心择出的几条主线如同编制花结般巧妙地捆结成形、娓娓道来。
从舞台来讲,这是个蛮不错的戏。
但是这内容实在是令我有些如坐针毡。要我概括的话,舞台上发生着的一切都是等身大的活地狱。
最开始我完全不懂「活动变人形」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而故事进行到中盘左右的时候才对观众说明:「活动变人形」就是那种……儿童画册,里面人物的头、身、脚分成三部分,可以通过翻书随意组合的那种。(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种书)
结果从那开始,我的脑中就一直浮现着一句:「屁股决定脑袋」。
关于这故事的所有,剧里有句话说得很明白了。人的三个部分,有些搭配是合宜的、美丽的;另有些是滑稽的、奇怪的;更有些是可怕的。
在我看来,这故事不仅仅体现的是四十年代间中西方的文化冲突。它体现的是这两种文化最狰狞的一面,这两种文明在舞台上野蛮地撕打着、吃着人。那种极强的、吞噬性的力量,让人觉得极其不适。
何况最讽刺的就是——这是一个假洋鬼子和三个封建妇女之间的斗争。这两拨人物,分明就是被各自所属阵营摧残而生的角色。
不幸与不幸的斗争,最后可不就是地狱么?
或许导演出于自己的解读,对倪吾城做了很多处理,让观众对着他冷笑连连;但我自始至终都觉得,他受的害何尝不深。或许将自身的不幸归结于他人或社会是种软弱的行为,但又有多少彻头彻尾的悲剧是能与社会完全撇开关系的?
它确实据实地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碰撞,而且诚然到现在还有一点参考意义,但这一切实在是太冰冷也太恶毒了,这种全是虚伪冷笑而毫无希望和人性之光的创作真是让我喘不过气。所以最终也没能品咂出什么。
但这个舞台化的版本是很不错的,很考究,至少视听上带来的并不是负面的感受。或许出于题材限制不会博得那样多的眼球,但有机会的话看看也无妨。
哦,我很喜欢张露老师,找了好半天她的信息,她以前是主持人啊……?虽不能说她的姜静宜多有深度,但总是有那么一点惟妙惟肖的感觉,尤其是初上场的时候,乍一看还让人觉得怪有意思的。郭奕君老师则是那种很人艺的稳,不得不说这剧里的女性表达得都很好,但就是…………………………过于精准地重现了那种封建妇女形象了,以至于让我实在是很难对这些角色产生什么感情。
……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