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Hiroshima mon amour

几年前电影节还是什么的时候我看过一次,还是之前提过的那个问题,我睡着了。

当然不是阿伦雷乃的问题也不是杜拉斯的问题,怎么可能是他们的问题!但是当时那次观影给我留下了一次特别错误的印象,就是新浪潮不适合我,我会看得很——没错,「精疲力尽」。(那确实是我当时走出电影院的唯一感想,究竟为什么,那一天我到底是多累

前两天重新看了一遍,当然也不知道是我看电影的思路变了还是确实选了个更体力充沛的时间,总之就是从头到尾一分不落地看完了,看完之后我想打死几年前的自己。


我很深刻地记得我当年第一次看完的感想。首先,冈田英次太帅了。其次,「我的名字是广岛,而你的名字是内维尔」,很毒,后劲很强。

对电影史了解的朋友都懂这部电影的重要性,广义的新浪潮、狭义的左岸派(哦我忘记说,重看这部的原因是我重看了《午夜巴黎》,不过不管是那次看还是这次重看都没有让我太get到它的艺术价值,虽然确实是蛮有意思——所以我就不再写影评了),所谓「西方电影史上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自然我们普通观众就不去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了,还是随便讲讲它精炼的90分钟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没错,像是原子弹。

将战争与爱情相比较,这样极端的手法只有杜拉斯才会用。我们说的不是所谓荆棘或荒原或流血,那样的小打小闹,而是破坏性的、影响深远的、生灵涂炭的战争。杜拉斯的爱情是自毁式或说涅槃式的,她是一个没有爱就会死的女人,是一个沐浴欲望而生存的女人,那种歇斯底里、无上精神的爱情观,会让二十岁的我感觉相见恨晚。

或者我觉得,女人能够与杜拉斯感同身受的时节,也就那样短短几年。但是这个女人一生都过得如此,足以令人感到羡慕。

左岸派有一点是让我特别感兴趣的:它是所谓「作家电影」。它可以非常具象地把文学创作复现出来(当然杜拉斯只给《广岛之恋》写了剧本而不是小说,但这电影拍得很杜拉斯的小说),当看《广岛之恋》的时候我会反复想起杜拉斯而非阿伦雷乃。大量的平行蒙太奇、无信息的台词、语焉不详的视听语言,能够非常强烈地激发观众对于角色心理的共感。总而言之,就是包含着所有我认为「当今文字之于电影的优势」,因为很显然电影艺术没有向左岸派那个方向发展,但是它本身是可以拥有对等文学的表达力的。

这部电影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战争、道德、爱情、肉欲、精神。这不是单纯地「将爱情比作战争」,而是既讨论了爱情也讨论了战争。这是人类最亲密的行为和最具攻击性的行为,所以碰撞在一起,就变成探讨人性。广岛和内维尔、Elle和Lui,同是战场,也是人。战场是人的聚合,人的内部是战场。一体的两面,两面的一体。

我大概有点理解到我第一次看会睡着的原因: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的台词,不仅少(文艺电影的通性),而且缺乏信息(其实是饱含信息,但太隐晦了),在看的时候需要大脑飞速地运转,也就是说一大半的内容其实是脑补出来的,这种观影放在今天来看当然是很累,但如果全程跟上没有掉队,自然也会很爽。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比文字更棒的理由:它如实复现了战后的广岛。关于触目惊心的战争,影像的表现力是文字所无法抗衡的。任何文字描述都不如一具扭曲的尸体、或令人作呕的伤口般令人感觉痛苦。对于美好的情感,通感可以取胜;但对于痛苦的情感——必须让人亲身体会。

结果这次看完《广岛之恋》的最大收获是我有了勇气去挑战《精疲力尽》——我记得很清楚,当年的日记里,我写的是:「我不敢去看精疲力尽了,因为我真的很有可能精疲力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